物理货币和数字货币

为什么世界各国央行印了那么多“钱”,而我们在现实经济中却没有看到那么多通胀?

这是因为——当代央行所印的“钱”,绝大部分是体现在银行账户上的数字,物理货币增加很少。

我们通常认为,存在银行里的钱和钱包里的钱是一个东西,但其实并不是。

“钱包里的钱”和金银实物一样,属于“物理货币”,其存在具有唯一性,编码好的100元纸币,就是100元钱,在我这里就不可能在你那里;

而当代央行所印刷的货币,绝大部分属于“数字货币”“信用货币”,这些钱时刻不停地在流通,存进来贷出去,不断用于购买资产、偿还债务,然后再存进来贷出去,这个过程持续下去,本来央行印了100元的数字货币,但体现在银行账户上的总的额度,可能达到500元乃至1000元——这就是货币乘数扩张。

纸币这玩意儿拿着肯定贬值,而且还很容易损毁,只有在确实需要现金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考虑保留,而送到银行里存储,不管多少还会有点利息,所以大家都很少大量保存现金——在整个社会上的表现,就是现金需求总量很低。

人们需求现金,基本都是为了应对日常消费,而人的天性喜欢追求稳定,只要基本生活物资不发生短缺,很少有人会去抢购或者囤积商品(除非它会暴涨)——换句话说,只要基本生活物资不发生短缺,人们对未来的整体预期没有大变化,哪怕央行印了很多很多的“钱”,也不会爆发恶性通货膨胀。

学者Hanke和Kurs,针对人类历史过去的300年间的56次恶性通货膨胀进行过研究,他们发现,所有的恶性通货膨胀都是在极端条件下产生,例如战争、治国不善、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等。与此相对,只要社会物资充裕而且民众经济预期稳定,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,央行的“数字印钞”,从未引发过恶性通货膨胀。

既然不会引发通胀,那意味着央行可以无限数字印钱么?当然不是!

“银行里的钱”一般不会溢出到社会上变成“钱包里的钱”,但它们会被借贷,然后用于购买资产、偿还债务。银行里的钱,源头从央行出来,通过借贷的方式,流通到各个金融机构(银行为主),然后通过这些他们的转手和存贷,形成整个社会的债务链条。

与其说央行们印刷海量的数字货币,还不如说央行们为社会提供了海量信贷,这些信贷辗转流入到个人和机构账户,通常被人们用来购买资产,然后,资产价格上涨,然后,以这些上涨的资产为抵押,更多借贷,然后更多上涨……于是,社会债务和资产价格一起飞涨。

前央行行长提出过著名的“池子论”,意思说,房地产和股市,就是央行海量货币供应的“蓄水池”——这对美国适用、对欧洲、日本也适用,对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适用!

只可惜,资产价格的上涨和飙升,从来不会计入当代政府的通胀数据中,反而通常被看作各国政府的“政绩”。

就这样——
印钞上瘾;
信贷上瘾;
债务上瘾;
资产上涨上瘾。

这就是2008年以来,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运行模式!

更长远的说,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全球经济的运行模式。

只可惜,树不能涨到天上去,价格有不能涨到天上去,债务也总有极限,政府债务也许可以直接通过印钞解决,但对企业和居民来说,当他们的收入不足以偿付债务本金和利息的时候,债务极限就到了,银行不再放贷,传导到央行这里,就是印钞不得不停止。

于是,全球的主流资产价格很可能面临新一轮的下跌。

 
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
交易之道至简,执简方能驭繁,回归交易本质,发现趋势价值!

切换注册

登录

忘记密码 ?

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

Q Q 登 录
微 博 登 录
切换登录

注册